费秀旭 官方网站

http://feixiuxu.zxart.cn/

  • 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中国古代文人书画篆刻的学养问题之解读

    文 / 费秀旭 内容提要:中国文人书画篆刻,意趣是主旨,学养是根本,自然是催化剂。学养是指深厚的人文功底,是对哲学、美学、文学、历史等知识的综合性认知与把握;自然之催化是指“行万里路”对“读万卷书”的催化,是指“书肇自然”的顿悟和价值观念上的超凡脱俗,由是中国文人书画篆刻进入了气韵生动之状态。 关键词:文人书画学养自然 作为文人书画来说,汉魏六朝时期,由于老、庄学说的流布,使之追求性情的自由和超脱,已始见端倪;及至北宋,由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智者出现,方使之臻于成熟。其间,文人书画承受的是儒、...详细>>

  • 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浅探苏轼《与二郎侄书》之书学观

    文 / 费秀旭 【内容提要】 当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国书法文化含量的时候,苏轼书学观应是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单就其以“淡”为美的理论而言,《与二郎侄书》应是其代表之作。其理论构成:一是以“儒学”为本,推崇“厚积薄发”;二是以“道家”为基,讲究“自然而然”;三是以“佛教”为缘,追求“静照释怀”。尤其以三家理论的贯通,积老积深,悟得真谛,进而达到“自出新意”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平淡学养自然禅悟 【正文】 苏轼《与二郎侄书》,始见于宋▪赵令畤的《侯鲭录》,全文如下: 苏二处见东坡先生与其书云:“二郎侄...详细>>

  • 苏轼以“淡”论书代表文献的考证与解读

    文 / 费秀旭 【内容提要】 为“淡”之论,源远流长。及至北宋,已成为论“诗”、论“文”的审美取向。由是,苏轼以其在“诗、文、书、画”等诸门艺术上的融会贯通,将这一审美取向引向了以“淡”论“书”。为了凸显苏轼这一书学贡献,我们对其代表文献的写作时间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催化其理论产生的学养结构和心路历程等要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平淡、写作时间、心源分析 【正文】 一、引言 自老子提出“道之出言,淡然无味”[1]的哲学命题之后,庄子则以“游心于淡,合气于漠”[2]作为审...详细>>

  • 简论行草书传神之本源

    文 / 费秀旭 【内容提要】 行草书传神,其本源在于书家性情的自然表达和释放,这种至高境界的形成,关键在于书家的直觉、悟性和灵感。而书家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则以其得天独厚的天资为奠基。这种奠基,不仅影响到书家在笔法、墨法、章法等诸要素上的日臻成熟,而且直接作用于书家观念学养、才情的外化和宣泄,幻化出特殊的艺术美感,催生出富有个性的艺术生命。书家的天资,其构成部分主要有:神秘的灵感、超常的记忆、可爱的悟性、可喜的偏执等。 【主题词】行草书、传神、心理学、天资 【正文】 行草...详细>>

  • 草书幻觉之动因

    【内容提要】 草书艺术幻觉是书法家由于对书法艺术过分的倾心和执着,其长期沉积的潜意识绕过前意识的阻止,进而出现的灵感和幻化。她启之于情、畅之于醉,缘之于超凡脱俗,植根于偏执与痴迷、形成于想象与感悟,并在其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书法家由是步入心手相忘的梦幻般的心理状态。具有着客观上的偶然性、瞬间性、即时性以及建立在合目的性之上的不可替代性。 【主题词】 草书、艺术幻觉、心手相忘、情感宣泄 【正文】 当前,在中西文化全方位地渗透和交融的背景下,西方艺术哲学的观点和理论直接影响着独具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促...详细>>